从京东金融、宇商金控转型看供应链金融平台是做金融还是做服务
【EFEC导读】京东金融与宇商金控其实是供应链金融平台中的典型代表,一个是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一个是独立的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而这两位典型代表的转型,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定位,究竟是做金融还是做服务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期,众多大型企业旗下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纷纷宣布转型。9月18日京东金融宣布更名为京东数科,全面由FINTECH向TECHFIN转型。两个礼拜后,国内另一家民营供应链金融巨头——怡亚通旗下的宇商金控平台宣布,其以“供应链+科技+金融服务”为基础的链融服务平台——“流通保”正式上线,全面向金融科技方向发展。
京东金融与宇商金控其实是供应链金融平台中的典型代表,一个是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一个是独立的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而这两位典型代表的转型,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定位,究竟是做金融还是做服务呢?
(一)京东金融与怡亚通宇商金控的发展历程
1.京东金融发展历程
京东金融的发展过程异常“浓缩”,从京东金融内部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始,发展到服务1.5亿个人用户和50万家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支付、财富管理、众筹、保险、证券、农村金融、金融科技等九大领域实现矩阵布局。用不到四年时间逐步清晰了以科技服务传统金融的战略定位,并通过与银联、工商银行等巨头的合作开始新一轮市场拓展。
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9月,京东金融正式成立金融科技事业部,开始在九大业务条线之外,明确独立部门进行科技能力输出。此前,京东金融从2014年独立伊始就开始多个领域业务建设,但也逐渐意识到,这种模式持续下去,创造的价值并没有那么大。京东金融内部高层也一致认为:过去三年京东金融在新金融领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恰恰是传统金融机构需要的转型内容,定位在科技反而更适合京东金融。
不可忽略的一个现实在于,京东目前获得的金融牌照包括第三方支付、商业保理、小额贷款、保险经纪、基金销售等,与BAT相比,仍缺乏类似银行、消费金融等能够拥有充足资本金、一锤定音的金融“大”牌照。据了解,京东金融一直计划谋求的还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消费金融等在内的金融牌照。而在目前的条件下,努力通过科技输出,发展新盈利点,亦是一种必然。
2.怡亚通宇商金控的发展历程
与京东金融不同,怡亚通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其主营业务是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即将传统的物流服务商、增值经销商、采购服务商等服务功能加以整合,这是怡亚通的产业基础,也是区别于其他传统供应链管理服务商的最大特征。怡亚通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了金融服务,也就是宇商金控。而宇商金控做为怡亚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开展金融业务时,其依托的载体主要是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中的两项核心业务,即分销和采购。也就是说,首先通过分销和采购介入商流,再在此基础上延伸出资金流融通服务。宇商金控采取的是产融运作模式,这使其像一家服务于供应链的小型银行,将银行借贷资金通过供应链管理服务方式投放给客户,并从中赚取“息差”,同时,不断提高应收款周转次数以获取更高的息差收益。
与过去提供服务的方式不同,宇商金控此次推出的“流通保”将作为怡亚通集团和金融机构交互的统一接口,通过流通保,银行在流通领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半径会越来越大,可以通过怡亚通载体深度下沉服务到流通行业的上下游小微实体企业、甚至直接触达小微门店终端。怡亚通完成了由“资金驱动转向能力驱动”的转型,纯金融业务则交予专业的金融机构去完成。怡亚通将扮演居间服务的角色,协助金融机构控制风险,深入到流通行业,为实体企业创造价值。在流通保业务流程中,怡亚通不再是唯一的资金方,而蜕变成为资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居间服务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怡亚通的经营风险和资金压力,也能改善怡亚通的负债和现金流状况。
从京东金融与宇商金控的转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供应链金融平台逐步将金融业务返还给金融机构,而自身将扮演服务者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放弃”金融业务呢?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索。
(二)转型的根本原因
在外界看来,不管是京东金融还是怡亚通宇商金控,他们在业内或者所属行业从事供应链金融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经验,技术、服务、业务都相对成熟,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将金融这一块“肥肉”返还给金融机构,真是匪夷所思。究其根本,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抗金融风险能力的问题
在业务开展初期,由于业务量较少,自有资金加上其他渠道获取的资金能够满足企业承担风险的需求。但是随着业务规模不断加大,或者在现有行业内业务达到饱和后,不得不拓展其他行业的业务,此时对企业资金的要求将提高。这个时候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承担原有经营业务的风险,还要承担金融风险,而企业的获取资金的能力有限,风险一旦出现,尤其是金融风险,企业往往很难抵抗。
金融风险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现阶段,对于大多数供应链金融平台来说,可以将投资分散化降低或者规避市场风险,可以通过相关技术手段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几率,而操作风险则可通过强化内部控制,加强管理来控制。相对于上述三种风险,流动性风险对于供应链金融平台来说才是最不可控的,最需要担心的。
流动性是什么?流动性通常是指金融机构到期偿付债务的能力。而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可能损失的风险。当金融参与者无法通过变现资产,或者无法减轻资产作为现金等价物来偿付债务时,流动性风险就会发生。大多数供应链金融平台往往都把重点放在信用风险的控制上,而忽视流动性风险。因为,在我国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往往很难发生流动性风险,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中存在流动性市场。狭义的流动性市场主要是指银行间市场,主要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构成。广义的流动性市场不仅包括银行间市场,还包括传统金融机构的强大股东背景及国家资金、政策支持。我们这里所说的流动性市场主要是指广义的流动性市场。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不仅拥有流动性市场,同时还具备吸储功能,所以其流动性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尽管如此,但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生对金融机构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我国金融流动性市场如此强大,在面对流动性风险时,海南银行依然难以支撑,最终倒闭。强大如雷曼兄弟,在面对流动性风险时依然束手无策,轰然倒塌。
现在反过来想,供应链金融平台虽然作为金融市场的一员,但是是不可能建立起流动性市场的。最简单的例子,银行在出现流动性问题是最快速的解决办法就是同业拆借,而供应链金融平台之间能够相互拆借吗?根本不可能。再加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不具备吸储功能,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如何满足自身流动性需求。而且一旦出现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或者信用风险,导致偿债能力出现问题,就会发生流动性风险。企业届时既要面对自身的经营风险,又要面对金融风险,何以承受?想必这也是“大佬们”纷纷转型最主要的原因。
2.经营成本与效率的问题。
除了出于自身持续经营与抵御金融风险的考量,企业最看重的当然是成本与效率。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指出分工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企业应该集中资源去做自身具有优势的业务,而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及不具优势的业务分包出去,这样企业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全球化的分工与合作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供应链金融面对的客户群主要是一些交易高频、应收应付周期不稳定、单据不规范的中小企业,这样的客户虽然极具交易规模,但是传统金融机构却无从入手,因为风险控制节点太多,管控细节太复杂,成本太高。此时,对于供应链平台来说,不得不介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提供金融支持。但是随着业务的不断深入,会有一个边际成本递增而边际收益递减的过程,而金融业务对于大多数核心企业或者供应链平台来说并非核心业务,如果此时不将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势必会导致运营成本不断增加,效率下降,得不偿失。
3.战略定位的问题。
从京东金融与怡亚通宇商金控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对自身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战略定位都非常明晰。在做一件事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这是非常重要的。供应链金融成功实施需要生态中多种形态组织的充分沟通和协同,这些主体除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业务参与方外,还包括至关重要的三类组织机构,即平台服务商,这一主体承担搜集、汇总和整合供应链运营中发生的结构性数据以及其他非结构性数据;风险管理者,这一主体根据平台服务商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定制金融产品,服务于特定的产业主体;流动性提供者,具体提供流动性或资金的主体,也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这三类机构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这三类机构充分探索与发展各自的能力,将其提供的差别化服务发挥到极致,只有实现高度的专业化,才能产生协同化。对于上述三个角色定位,通过第一点的阐述,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供应链金融平台很难成为流动性提供者,因为我们不可能建立流动性市场。当然在初期,由于业务规模较小,短期内提供流动性支持是可以的,但那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对于供应链金融平台来说选择前两者是比较合适的。现在再看京东金融与宇商金控的转型,其实并非偶然,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对自己就有了非常清晰地定位,前面所做的只不过是为后期的华丽转身做铺垫。
(三)金融VS服务
其实,对于供应链金融平台来说,做金融还是做服务,这一问题很好解答。期初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金融机构很难参与到供应链中来,甚至不愿意参与其中,这个时候供应链金融平台不得不既提供金融支持又提供服务。但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及各个环节不断被打通,我们不妨用科技手段将行业内的供应链资产穿透,让金融机构看到,钱用在哪里,做了什么业务,获得什么收益,有什么样的风险敞口,这些看起来的风险如何在过程中得到控制,用什么组合手段减轻了风险发生的频率等,让持牌金融机构更放心地合作,同时吸引不同风险喜好的市场化资金方共同参与,像生意人一样参与风险定价,获得风险收益,真正让供应链业务市场化、风险分散化。此时对于供应链平台来说不再面临资金与流动性风险的问题,并且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才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供应链金融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组织机构参与,而供应链金融平台作为组织者、管理者参与其中,使各个角色在其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也就是说做金融还是做服务,不能盲目的跟着“大佬们”走,而要根据自身情况,供应链的情况,行业情况而定,审时度势,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选择。
上一篇:硼镁在线吴宪雨:产业互联不等于B2B
下一篇:电商自营物流将引起快递业新一轮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