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的艺术——从还款意愿看物流金融风险管理
【EFEC导读】马克思曾说过:“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还款能力的判定是术,还款意愿的管理是道。
术易习得,只要肯于钻研,勤于操练,用心一,终会习得十之八九;道难掌握,在于分寸之间,无定法。
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既如同太极,相辅相成,还款能力的变化能明显的影响还款意愿;同时又不是绝对的依存关系,还款意愿受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可以相对独立的变化。
所以,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其实是对还款意愿的管理。
对还款意愿的管理大体上有三种主要的思路:1、信用的价值;2、第二抓手;3、利益共同体。前两项是借款人的客观存在,后一项是金融机构和平台的主动构建。
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信用价值的变现是真正的普惠金融的模式。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基础上的网络化,数据化的时代浪潮让社会的颗粒度越来越高,个人的数据化程度越来越明晰。作为个体存在的社会人所历经的衣、食、住、行等所有的方方面都在快速的迭代为数据化的表达。
基于颗粒化社会中的数据化的人性行为,使得对个体人的评价变得更加的精准,而根据精准评价的金融投放就变得更加的有效和安全。
但是信用的价值边界也很明显,在基于纯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借款人还款意愿会随着借款金额的上升而快速下降。所以信用的价值是一定会有个边界值的,这个边界值的设定应该是随着金融机构风险偏好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一定要设置一个普世的平均值,那从笔者的经验来看,C端应该设在5万元/户,中小微应该设在20万/户,规模以上企业应该设在200万/户。
以信用价值为基础的金融业务以数据分析为核心,但是数据分析的意义在于对差异客群的合理定价,从本质上来说并不会放大客群的信用价值,这也是数据分析的边界所在(后期文章会详细分析)。
信用不够,抵押(担保)来凑。信用价值的瓶颈明显,抵(质)押和担保就成了放大信用价值的有力武器。抵(质)押的本质是通过折价交付已有市场公允价值的物品来获取流动性,而担保的本质从法律上是增加信用的主体,通过第三方的信用担保来获得资金的融通。(实操可能略有差异,不展开)。
抵押(担保)的边界是最终都会归结到动产和不动产的问题上,其前提是借款企业或个人必须有,但在现实的操作中,绝大多数的企业或者个人并没有。
基于行业平台的利益共同体的边界是模糊的。行业客群基于行业平台操作业务,平台与用户的粘性越强,金融业务的稳定性和风险管理就会更优越。
物流行业平台致力于为物流企业或卡车司机提供更强的业务支撑和效率管理。在此基础上搭建的金融体系,平台本身就是强大的风险管理工具,更重要的是,这种基于利益共同的风险管理工具的价值可以远超信用价值和抵押(担保)之和,边界可以是无界。
对还款意愿的管理可以表现为信用的价值、第二抓手和利益共同体三种形式,但核心都是相对于放款金额的违约成本的管理。
马克思曾说过:“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不要给借款人(企业)一本万利的机会。
上一篇:央行整顿第三方支付:千万元罚单与“紧箍咒”齐飞
下一篇:寒冬过后, 区块链能否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