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行,是因为科技不行?
【EFEC导读】一家银行的兴衰,根源不在于科技行不行,而是体制机制行不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前不久,在《银行为什么不能是科技公司》一文发表之后,一位资深金融人士就这一话题吐露心声,让我颇为感慨。
我们从银行与科技公司聊起,后来回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对很多银行感到悲观,是因为它们的科技不行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共识是,一家银行的兴衰,根源不在于科技行不行,而是体制机制行不行。
反过来,我们对于一些银行的乐观态度,首先在于它们有着更加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以及成长于这种体制机制下的人,其次才是科技能力。
在中国,比起商业银行的科技变革,更迫切的是建立真正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人的因素,比技术的因素更关键。
时至今日,洋务运动的教训,依然值得警醒。
以下为我们的交流纪要,与诸君分享。因他本人的要求,在此匿去姓名,仅以“X”代称。
新金融琅琊榜:为什么银行不能是科技公司呢?
X:银行成为科技公司,在你们媒体人看来,或许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对于我们做金融研究或者做金融监管的人来说,这不应当是一个问题。
银行是不能够做科技公司的,或者说银行不能做一些很激进的业务,这是由银行的本质决定的。不管是金融发展理论,经济增长或者内生增长理论,还是金融市场学,都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而是非线性的关系,这已经被大量的研究所证实,既有理论模型,还有数据实证。
也就是说,不是说金融发展的越大、越快,对整个经济的增长就越好,不是的。金融发展要适度。你过了这个度,就会影响经济增长,就会使经济步入衰退,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如果银行以科技公司的激进,去摆脱主业或者忽视主业,然后以科技公司的方式,特别是以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方式去运营的话,那将是一场灾难。
新金融琅琊榜:我所指的是广义的科技公司,也就是建立在一切企业都会成为科技公司的前提之上。但是有一点我很认同,银行最基本的要求是稳定性和持续性,还有安全性,这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科技公司的属性是存在冲突的。
X:互联网金融就已经很明确地表明了这个问题,虽然他们没有持牌,但其实他们做的事情,包括支付、理财、保险、投资,都是属于金融机构或金融中介才能做的事情,但是他们不持牌。
他们用金融科技公司或者用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思路去经营、去管理,最后就产生了我们所看到的风险和乱象。
如果监管部门让银行学阿里、学腾讯去做,那后果不堪设想。
银行为什么是牌照制呢?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不是牌照制。如果你想做银行就可以做银行,不用拿牌照,不用接受宏观审慎监管,这样银行和互联网公司就没什么差异了。
银行的这种金融中介的属性,以及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都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科技公司。
新金融琅琊榜:如果是银行单独成立科技公司来做呢?
X:其实呢,国内一些银行现在搞的科技公司,原来都做过。
那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还没有金融科技的概念,而是从算盘银行到电子银行,或者叫计算机银行和信息化银行,当时工农中建每个银行下面都有科技公司。
那时候我们学习的是西方的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美国银行,效仿的是他们在六七十年代做过的那些事情。
花旗银行旗下原来有一个很强大的科技公司,八十年代已经做到世界第一。九十年代初期,花旗把科技公司剥离掉了。这是美国监管部门的要求,当然花旗自身也有动机,因为在剥离之后,这个科技公司可以做更多事情,可以为花旗服务,也可以为卡组织服务,什么都可以。
新金融琅琊榜:既然花旗成功了,国内银行之前做的科技公司后来怎么样?
X:都失败了。要不然,九十年代末、2000年初的时候工农中建交就没有必要把底下的科技公司给剥离掉。
为什么要剥离掉?他们和花旗的剥离不是一回事,而是因为里面产生了一些腐败和内斗的问题。
有家大行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底下有五家科技公司,最后全部剥离掉了,留下一个软件开发中心,变成一个内设部门啊。
从技术的角度,原来那时候用的是大型机、数据仓库等等,我们现在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技术能有什么差异呢?技术是不断进步的,问题是你的机制有没有差异。
新金融琅琊榜:看起来你对国内银行挺悲观的。当然,我接触到的一些银行人士,普遍都悲观,乃至于让我觉得有些妄自菲薄了。
X:先说这个悲观的问题。银行就是银行,经济不好,你必然要对他悲观,不可能经济不好你还指着银行给你挣大钱,那是不可能的。经济好了,银行、证券、保险都挣钱,经济不好,大家都不行,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金融就是个高度顺周期的一个业务,这不是说看衰不看衰的问题。如果经济不好,银行再怎么折腾科技都不可能改变大势。
科技创新只能是锦上添花,不可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新金融琅琊榜:嗯,金融首先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但是从我的感知来看,前几年经济形势还算不错的时候,大家还是不怎么看好银行的改革创新。这怎么解释?
X:中国的问题呢,跟西方还不一样,完完全全都不一样。
为什么好多银行人对银行感到悲观呢,你得看看是哪些银行。
有些银行的人,对自家银行真的很悲观。诸如由于管理层的变化,导致变来变去,但往往是没有意义的瞎折腾,就像翻烧饼一样。
但是你看招商银行,还有我接触到的百信银行,这些市场化、活力强的银行,他们的人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因为体制机制是不同的。这样的银行才有可能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行政主导,那确实是差异非常大。
新金融琅琊榜:对的,悲观的原因在于对体制机制、对人的悲观。我们看好一家银行,其实最重要的是对这家银行的管理层、对体制机制的认可,接着才是对所谓金融科技的看好。
X:就是这样。所以你得区别来看,不是说所有的银行都悲观,所有的银行人都倍感不适。
前两天我跟一家银行的柜员聊天,别看现在都是硕士生当柜员,他们比前些年的柜员苦太多了。
我就说一点吧,现在还有多少人会赶到银行网点去办信用卡?但这家银行现在就是要求柜员必须每个月新办理五张信用卡。这不是开历史倒车吗?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信用卡部门的力量太强大。
有些信用卡部门会对上面忽悠:要是不发信用卡,这以后我们没法零售转型了或怎么着。最后总行就开会,把所有的压力传导到柜员身上,让每个月办五张信用卡,谁要办不了就扣钱。
新金融琅琊榜:哎,就像洋务运动,器物层面虎虎的,上层建筑还是老一套,最终也只能算是纸老虎。
X:我很早就提出,银行的互联网+,根本不是说把互联网加上去就完了,其实是银行的一次改革开放。
问题是知易行难啊,因为你要做改革开放,就要触动现有的利益格局。怎么动?没人愿意动。
一些银行的高层隔个两三年换一次,谁有动力去动现有的格局呢。那最后,体制机制就一直这样子僵化下去,各种创新和变革就像翻烧饼一样颠来倒去。
我曾经去深圳和招行、平安的人做过深度接触,感受真是不一样。为什么很多国有大行的员工都不愿意用自家的服务?因为没有真正市场化啊。
除了体制机制,还有一点非常核心,就是企业文化。一个好的企业,必须要靠文化、靠价值观去指引前进。
“2018中国B50领袖峰会”在中国产业链与供应链金融联盟(www.top-scf.com)等单位的支持下,由EFEC拓令传媒主办,将于2018年12月6-7日在杭州召开。
本次峰会以“产业互联网下的B2B电商实践之路”为主题,将邀请国内外知名的B2B电商平台、金融机构(VC、银行、信托、商业保理等)、传统生产贸易型企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物流、区块链等企业高管,针对B2B电商平台的发展实践探索、资本对接、新技术革新等关键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会务咨询:Sofia 张女士 158-2763-1668(同微信)
上一篇:快递包装污染严峻 包裹减负势在必行
下一篇:零担物流是如何越玩越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