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十年,10亿个包裹的养成秘籍究竟是什么?

【EFEC导读】马云正是从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消费变化中,才预见到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就像淘宝是从服务小商家起家一样,今天的天猫「双11」和十亿量级的包裹,最初的蝴蝶翅膀,仍旧来自一个个普通人。
 
“双11”十年,10亿个包裹的养成秘籍究竟是什么?

这一次,马云的预言真的成为了现实。11月11日23点18分09秒,2018天猫「双11」当日物流订单量突破10亿大关,十年来强劲增长3800多倍。这也宣告,中国快递进入一天10亿(包裹)的新时代。
 
「我们很快会面临一天10亿个包裹。」一年多以前,在2017年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预见性地提出「一个小目标」。他多次表示,中国很快会面临一天10亿个包裹的挑战,虽然当时没有几个人相信,但这一天很快会来到。而且「双11」的包裹峰量将成为未来8年、10年后每天的平均量。
 
当时几家快递公司的大佬都在座,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天10亿包裹可能会在2020年到来。只是没有想到的是,从做出预言到实现预言,只用了一年的时间。
 
10亿物流订单大致相当于美国20天的包裹量、英国4个月的包裹量。但在中国,创造这个数字只需要天猫「双11」这一天。10亿也相当于中国2006年全年的快递业务量。这些包裹连接起来,长度足以绕地球赤道7圈多。
 
10亿订单如果全部转化为包裹,这一点对于中国的快递行业,确实将产生显著的倒逼机制,从订单信息、运力安排,到履约服务,都必将迎来一次显著的升级。但是回看十年前的起点,当时订单只有26万件,这10年来物流行业的增长,显然有伴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自然增长,但是快递行业的包裹增加,显然是一种超越平均速度的加速增长。这一点,10年前的马云也没有想到。
 
须知,如今全国瞩目的「双11」,在十年前的阿里内部也不是什么大事,更像是一次对「垂死项目」(淘宝商城)的救死扶伤运动。用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的话说,初衷只是想做一次反周期的营销活动。
 
换句话说,它也不是一项「一把手工程」,就像腾讯的微信也不过是众多撒下的种子之一一样。一个看似无心插柳的决定,竟然会逐渐成为阿里巴巴经济体的核心舞台,这一切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10亿包裹成长逻辑的背后,其实包含了企业、行业乃至经济大势的很多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快递行业或者说物流行业明天的脉搏。《运联传媒》为这10亿包裹的成长逻辑,总结了三大要点原因,与您分享。
 
-  1  -
 
要点一:顶层设计正确
 
张勇说,「双11」最初只是想做成一次反周期(销售淡季)的营销活动。这句话你真的相信吗?
 
张勇这样说或许有两个原因:第一,第一年的「双11」做的非常艰难,从效果来看,它的结果还不能像今天这样代表整个阿里巴巴。第二,很多知名商家当时都拒绝参加这一活动,认为这个活动噱头(光棍节)不够高大上,与品牌调性不一致。他们不知道,他们错过的是,一个改变未来中国十年的商业机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实际上,张勇对于自己要做什么,内心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认知,只不过,当时的市场环境、团队状况,并不适合他将整个底牌合盘推出。
 
张勇的内心真实想法是,B2C虽然当时很弱,但是未来一定会崛起,而且会主流化。只不过,在C2C电商还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应该如何正确的、有节奏地表达自己的底层思考。第一年的「双11」,其实更多的是投石问路,也是敲门砖,他要把那些傲慢的大品牌拉到一个新世界看一看,至于能够有多少人首先觉醒,那就要看各自的悟性了。
 
张勇对于趋势的把握,无疑和马云老师有几分神似。多年以后,侯毅黯然离开京东时,也是张勇慧眼识人,用100多杯咖啡的微小代价,换来了盒马鲜生的诞生,并引出了「新零售」这一盘又将影响一代人的大棋。直到盒马鲜生出现,一个词、一种思维才在对盒马的研究中频繁出现,谓之「顶层设计」。
 
其实回过头来看,当年张勇打着「我们来做一次营销」的旗号,连哄带骗的带着20多个「败军之将」上了「双11」这条「贼船」时,又何尝不是一次思考缜密的顶层设计?
 
这种顶层设计的正确,才是一颗种子可以长成庞然大物的根本原因。后来发生的一切,包括订单包裹数量的增长,菜鸟的诞生,以及推及整个中国快递(狭义物流)行业的从量变到质变,都不过是一块块排在后面的多米诺骨牌,依次倒下只是时间问题。
 
势不可挡,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有人朝正确的方向,推了一把。
 
-  2  -
 
要点二:信技术,别信蛮力
 
时至今日,「双11」的海量包裹一再突破纪录,但是过去几年经常听到的一个词「爆仓」,却不那么经常被提及了。
 
原因之一,是「双11」在进化的过程中,阿里巴巴始终是科技力量的信奉者,坚信用科技和互联网的手段,可以优化改善整个物流体验和链路。
 
11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建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双11」不仅是史无前例的社会化大协同,机器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也让今年的「双11」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机协同。「可以说,今年『双11』技术不是由我来指挥的,而是机器和人一起来指挥的。」
 
今天「双11」的商业体量,使得它必然会需要一套无比复杂的技术体系来支撑。这套体系也是代表了当下互联网技术巅峰的「超级工程」。除了交易、支付系统以外,还有数据、客服、搜索、推荐、广告、库存、物流……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精密的商业协同系统,仅靠阿里巴巴几千名小二,已经无法维系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今年「双11」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量智能机器人组成的「新物种」军团,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们比人类更加善于应对复杂、庞大的体系。这些机器智能「新物种」,已经渗透到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的各个角落,从挑选货品、导购推荐、客服、设计海报、巡逻机房到管理仓库……它们开始和人类一起,协同完成「双11」的各项任务。
 
一个例子是阿里巴巴工程师们发明的AI设计师「鲁班」,在「双11」期间设计了4.1亿张商品海报;另一个例子是机器人客服「阿里小蜜」,在「双11」当天承担95%的客服咨询,回答消费者关于活动规则、购物车、退款申请等问题。也将机器人客服的能力开放给商家,推出「店小蜜」帮商家缓解客服咨询压力。
 
在菜鸟物流的配送中,通过对「双11」物流全链路的智能分析提高递送效率,在「双11」开始前,就提前将爆品调拨到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先进的机器人分仓,也让仓配运转效率超越人工运转的极限。
 
机器人也保障着「双11」数据中心的安全。「双11」期间,华北数据中心的巡检工作由智能运维机器人「天巡」完成,24小时巡查数据中心,对亿万级的数据点进行秒级检测和故障定位,接替了运维人员以往30%的重复性工作。
 
张建锋表示,通过「双11」这样巨大的社会实践,机器智能的发展进程将大大加速。「双11」复杂的需求场景、海量的数据,将推动机器智能的进化,越变越聪明。
 
用科技手段来应对增长问题,也是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定下的策略。
 
从传统和现状来看,物流行业包括快递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的人口红利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是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但是时至今日,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以及新一代90后劳动力的认知变化,人口红利正在消退,过去的人海战术将逐渐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若等到这时再来寻求科技手段解决方案,为时已晚。
 
「双11」今天能够有武装到牙齿的科技手段,大概要感谢2011年那次惊心动魄的「双11」,严重的爆仓现象,很多货到月底才送到;后台数据、支付系统都出现紊乱,当时的技术负责人事后说,「如果修不好,就直接跳楼了。」可能就是有过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阿里巴巴后来才有了菜鸟的诞生,以及在支付等各个系统环节的科技升级。
 
-  3  -
 
要点三:相信消费者的选择,相信需求推动变革
 
在普通的中国消费者概念中,快递就等于物流,一个内部流传的说法是,即使在阿里菜鸟内部,也只有两个部门时刻提醒着自己,物流不完全等于快递(家电和家居)。
 
这种普通人的认知错位,常常让专业物流人士感到无奈、不解和委屈。且不说比快递市场大得多的公路货运领域,就是在城市配送领域,几乎所有的行业报告都会强调,快递市场只是整个城市配送市场的一小部分,To B才是大市场。换句话说,对于整个庞大复杂的物流市场,快递更是个「细分市场」。
 
可是,那又如何?消费者就是认快递啊,中国的消费者是数以亿计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太阳系很大,宇宙更大,但是,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还是一个已经拥挤不堪的地球。
 
从这个角度出发,今天看来快递等于物流的「谬误」,也许说不定有一天会变成「现实」。因为快递始终是物流各个分支里,离消费者最近的细分行业。
 
快递之所以夺走了公众对物流行业的大多数认知,并非不合理。只有认识到这一「不专业」现象背后的合理性,从业者才能真正理解物流行业将要发生的变化。
 
张勇说,未来包裹将会被重新定义。笔者以为,张勇没有明说的是,未来一切皆可以「包裹化」。
 
快递这种To C的形式,将会绝对主流化,甚至很多To B的业务也可以To C化。而阿里之所以提出「新零售」,也是使劲把订单的碎片化再向前推一把。
 
别忘了商业世界社会生活都存在着二八法则,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话语权、影响力,不同的产业之间也是如此。
 
其实到了今天,阿里巴巴的物流配送体系也已经越来越全面立体,从天上到地上,从海外到国内,从C端到B端。但起点还是快递。
 
今年「双11」的订单配送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可以极快极近,分钟级配送成常态,比如在零点8分,青岛一名消费者也收到了天猫直送快递员送上门的天猫超市包裹——一箱矿泉水。开场仅9分零2秒,饿了么「专星送」的骑手将今年天猫「双11」的第一杯星巴克咖啡送到了一位上海消费者手中。
 
另一方面,订单的起点也可以来自遥远的国度。今年「双11」在进博会后举行,也着力体现了国际化的特征。
 
但是无论是近还是远,你会发现阿里巴巴物流体现的内核逻辑,还是快递逻辑,还是用快递的思维去解决多场景、多品类的配送。
 
为什么快递如此重要?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要明确,行业规模不代表重要性与先进性,细分市场不代表没有资源的垄断性。在快递行业,确实更容易看到行业最前沿的变化和趋势,包括看到行业最先进前沿的技术应用。这些变化趋势就像火车头,牵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其次,消费者的需求,就是一切行业变迁升级的指挥棒,何况物流行业。
 
经济学上一般认为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的变化最初往往看似偶然、细碎、没有逻辑,但是最终汇总固化后,总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还有一点是个人的消费行为天生是市场化属性的行为,更容易带来自发的资源配置调整。忽视研究消费变化的行业,最终只能被牵着鼻子走。
 
最近一份名为《天猫「双11」十年洞察,新消费时代到来》的报告认为,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7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相比较2009年已经增加了1.92倍。另一方面,过去十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保持在45%以上。这也说明为什么快递行业过去能够保持高至60%低不过40%的增长率。
 
今年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阿里巴巴「双11」能产出10亿包裹,这些增量到底来自哪里?
 
其实梳理一下阿里巴巴这些年「双11」的变化,你会发现所谓的增量,并非一夜之间出现。比如,早期「双11」3C数码产品占比还比较高;2014年,智能设备销售首次出现;2015年出现了保险和健康产品;2016年第一次出现了整车的销售;2017年则伴随盒马的出现,生鲜产品进入「双11」;2018年最大的变化在于饿了么外卖这样的本地生活服务板块的凸显。
 
回到张勇前面所说的,这些不同种类、大小重量、特性各不相同的商品,最终都体现为订单甚至是「包裹」(只要不是虚拟产品),这大概就是张勇所讲,未来包裹会被重新定义。
 
今天,回看天猫「双11」十年,物流订单从26万起步,增长3800多倍,跨过历史性的10亿关口,这也标志着菜鸟智能物流骨干网正式进入10亿新时代。这其中的核心动力,其实不过是跟随者消费者变化一起奔跑的过程。
 
在今年「双11」晚会的结束,马云一改在《攻守道》中大获取胜的形象,「不自量力」的向五位来自一线的工作人员挑战,无论是打包快递盒、绑螃蟹还是送快递,马云都是「挑战失败」。阿里巴巴为什么要为马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和出场姿势?除了品牌形象和姿态的考虑,或许更重要的原因是:
 
马云正是从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消费变化中,才预见到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就像淘宝是从服务小商家起家一样,今天的天猫「双11」和十亿量级的包裹,最初的蝴蝶翅膀,仍旧来自一个个普通人。
 
只是阿里巴巴早在十年前,就发现了这一切的秘密。


“双11”十年,10亿个包裹的养成秘籍究竟是什么?


“2018中国B50领袖峰会”在中国产业链与供应链金融联盟(www.top-scf.com)等单位的支持下,由EFEC拓令传媒主办,将于2018年12月6-7日在杭州召开。
 
本次峰会以“产业互联网下的B2B电商实践之路”为主题,将邀请国内外知名的B2B电商平台、金融机构(VC、银行、信托、商业保理等)、传统生产贸易型企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物流、区块链等企业高管,针对B2B电商平台的发展实践探索、资本对接、新技术革新等关键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会务咨询:Sofia 张女士  158-2763-1668(同微信)
 



上一篇:“双11” 见证中国网购变迁
下一篇:央行:全面提升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支付结算服务能力


相关文章

2024年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金融全国行业标杆企业巡回商务考察与走访…

每月1-2次,参访100+行业标杆企业

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