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P2P:投资人该如何不被骗?

P2P高收益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最近,P2P暴雷事件频发,投资人该如何规避风险呢?
 
一、说好的“回报率”呢?
 
无利不早起,大多数投资人选择P2P借贷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其"高收益",每个项目动辄10~20%的利率的确非常诱人。但是平台宣称的回报率在很多情况下却非投资者的真实回报率。
 
首先,投资人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向平台充值提现平台一般需支付相关的费用,许多平台还会对投资者收取VIP账户费、利息管理费等费用。在投资额较少的情况下,除去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也许所剩无几,甚至得不偿失。因此,投资人在进行投资前,需要仔细了解平台投资的有关资费。
 
投标后,从投标到满标的时间差和起息日的延后(有的平台规定起息日从满标后的若干个工作日才开始),都会延长投资期限。还有一些平台会通过延迟还款等方式拖延提现时间。例如某平台宣称项目到期后资金会在五天内返还到投资人账户,但是遇上节假日自动顺延,那么投资人就有可能一个星期之后才能提现。由于期限变长,收益率自然相对缩水,对于短期项目来说尤其如此。
 
另外,如果投资人充值后迟迟抢不到标的,资金就不能产生收益,俗称资金站岗。资金站岗在热门平台上是常见现象,与起息日延后相同,它同样会延长投资周期,摊薄投资收益率。
 
举例来说,投资人阿胡仔盯上了"谦军贷"平台上的一个31天借款标的,标的预期利率为2%,年化利率约为23.55%。他在7月1日向平台充值1000元,缴纳充值费5元(0.5%),可是这笔标没有抢到。7月4日,阿胡仔终于抢到了一笔相似的标的,投入了995元。当天项目满标,按照网站的规定,该标从下一个工作日起息。7月5日正好是周六,实际的起息日从7月7日开始。
 
8月8日凌晨,995元的本金和19.9元的利息如约返回阿胡仔的账户,他决定把这笔钱提到银行卡并提交了提现申请,同样按照网站的规定,提现申请将在下个工作日受理,而8月9日又是一个周末,因此到8月11日,他才在银行卡里收到了995+19.9-1 = 1013.9元(其中扣掉的1元是提现费)。
 
这样算起来,从7月1日到8月11日,阿胡仔的投资周期为41天,投入1000元,获得收益13.9元,实际收益率为1.39%,年化后仅为12.37%,远远低于平台所宣称的24%。
 
在各种费用与延迟之外,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也会造成错觉,上章小零的那笔1000元、3个月、年化12%的投资,很容易让人觉得她的收益应该是30元,但实际上是20.06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小零想达到12%的年化收益率,必须把每个月的还款立即投入新标的。由于新标的未必能立即抢到,而某些平台的起投门槛较高,不可避免的存在资金站岗现象,投资收益率也会大打折扣。
 
出现上述各种现象,一般并非是平台故意"为难"投资人,而是出于实际管理和合作机构的要求。从契约精神的角度,只要平台明示了各种收费和期限规定,投资人也表示认可,这些行为就是合法的,需要双方共同遵守。
 
但是,平台所宣传的投资利率实际上是"名义利率",投资人真正经历的回报周期、得到的回报金额才构成"实际利率",二者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对此的唯一建议仍是仔细阅读网站说明,真正了解平台的各种条件和要求,不要被肥美的"名义利率"冲昏了头脑,理性计算和对待"实际利率"。
 
二、这样比较合适吗?
 
我们先来看看某P2P借贷平台在首页与其他各种理财方式进行的对比,这是平台吸引投资人、暗中进行概念替换的常见招数。
 
通过上面的表格不难看出,投资者通过P2P借贷平台进行投资的收益远远超过其他理财方式,安全系数貌似比某些银行理财产品还高。门槛低、收益高、见效快,真是完美的投资对象啊!
 
但是投资学的常识就是"高收益,高风险",现在忽然出现了个"高收益、零风险"的逆天投资产品,聪明投资人的第一反应必然是:我书读的少,你可千万别骗我哦!
 
这里面的玄机就在于用担保的概念偷换了"安全性"。实际上,无论有没有担保,P2P借贷理财与银行类及宝类理财的风险等级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不同理财机构的公信力、风险管理能力、合规经营能力、资金保障和资产处置能力都存在显著区别。
 
避而不谈这些区别,把安全性仅仅归结为担保措施,这种强调高收益、忽略相应风险的宣传就像一个"迷雾弹",制造出P2P借贷投资无比安全的假象,很容易欺骗投资人的感情,获得小白投资人的青睐,却是在给整个行业挖坑。要破除这种假象,我们需要从理性的分析"零风险"开始。
 
三、真的是“零风险”吗?
 
"零风险",说的更高大上一些就是"无风险收益",是一些平台大力宣传(或暗示)的口号,似乎在他们平台上投资会万无一失,投资者根本不用担心风险问题。但实际上,在任何行业,"零风险"这个词都被玩坏了,更不用说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行业了。
 
"第三方担保"是很多平台宣传"零风险"的第一大杀器,投资人会得到极强的心理暗示:既然出事时会有人全额赔偿我的损失,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闭着眼投就好了。
 
首先,所谓第三方担保是需要资质的,平台合作的担保公司是不是真有担保、尤其是"融资性"担保资格,投资人不可不查。没有融资性担保资格的机构是不能为P2P借贷提供担保的,出了事找它们赔,它们愿意赔倒好,如果不愿意赔,法律也无法支持投资人的主张。我们可以通过全国企业信用公示系统(网址:http://gsxt.saic.gov.cn/)来查询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有效期等信息。另外注意,法规规定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名称是不能带有"融资"字样的。
 
其次,融资性担保公司有国家规定的业务要求,最典型的就是"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这个要求主要就是防止担保公司过度担保,在借款人违约的时候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赔付。但由于担保费是担保公司的主要收入,这个收入往往直接取决于其"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它们存在"偷偷"进行担保,却不把责任余额计入营业报表的冲动。如果担保公司过度担保或审查不严,借款人违约时担保公司无力赔付,损失只能由投资人来负担了。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很多担保公司跑路、破产、倒闭,这个势头极有可能蔓延到与P2P借贷平台合作的担保公司,投资人需要保持警惕。
 
第三,第三方担保需要在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或者作为从合同出现。如果合同中没有找到这些约定,平台所宣称的担保可能仅仅就是"宣传"而已。即使合同中有明确约定,个别无良平台也可能玩出各种花样。
 
此外,还有一些平台宣称的担保是对平台自身进行担保,并不是对投资人进行担保。一旦出现借款人违约的情况,平台会作为受益人获得担保方的赔偿,投资人是否能得到赔偿取决于平台长久经营的愿望。更严重的是,在这类"担保"模式中,平台并不是投资人,与借款人不存在借贷关系,担保方单独对平台进行担保可能并不符合法律规定,有无效合同(合同的内容不被法律承认、支持和保护)的可能。所以投资人在投资前一定要谨慎核实担保方和合同的真实性以及担保主体、受益人,即便平台引入第三方担保也没有绝对的保障。
 
小知识:融资性担保公司与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有什么区别?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经营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以及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非融资类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相对小一些,仅可以开展诉讼保全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以及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和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由此可见,非融资性的担保公司是不能经营贷款担保的,但目前某些P2P借贷平台合作的担保公司并不具备融资性担保资质。有些平台宣称由小贷公司提供担保,小贷公司的担保资质是个更加复杂的问题。大部分小贷公司并不具备这一资质,某些小贷公司经当地政府批准可以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但存在着极其严格的条件和限制。因此,投资人与小贷公司签订担保合同,面临的问题与担保公司相同,需要对小贷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资质进行详细审查,否则可能面临无效合同的危险。
 
四、抵押/质押就没问题了吗?
 
抵押是很多平台宣传"零风险"的第二大杀器,它的逻辑也很简单,借款人有房产、汽车押在我手里,价值远远超过他的借款额,还不上钱我就卖掉这些东西抵债,够安全了吧。
 
其实,抵押的水跟担保一样深,借款人和平台都可能存在猫腻,包括:
 
第一,有抵押,但不说抵押品是什么。这种情况在某些平台存在,如果平台不能说明具体抵押物,投资人很难判断抵押物的价值是否真能覆盖借款价值,存在平台故意隐藏风险的可能性。
 
第二,说了抵押品是什么,但没有进行充分的披露。这里最大的陷阱就是抵押品没有登记。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抵押物一般必须登记,抵押合同才能生效。如果没有登记,而借款人又就同一物品与他人签订了抵押合同,并进行了登记,那么投资人将很难获得这个物品的抵押权益。
 
第三,抵押品暗藏玄机。例如,借款人做房屋抵押时进行二次抵押(或称余额抵押),如果房屋已经抵押给银行,银行对该房产拥有优先权利,平台或投资人的权益可能无法得到保障。再如,房子的产权存在问题(小产权房等)或者产权复杂(多人共同占有、房屋所有人存在争议等),平台和投资人都有可能被这些陷阱欺骗,无法在投资前进行有效的风险预估。
 
第四,把抵押曲解为质押,在"P2P借贷辞典"的小知识中我们介绍了抵押和质押的区别,这些区别使得对抵押品的处置存在诸多不便之处。如果平台故意误导或者投资人存在误解,风险会被严重低估。
 
第五,无论是抵押或质押,都存在物品的价格变化或处置困难的问题,投资人或平台可能故意标高物品的价格;物品的实际价格可能发生巨大变动(如前几年的钢铁行业);某些物品可能很难变现(例如古董、股权等)。
 
上述各种情况貌似极端,在抵押、质押担保市场却从来不缺乏个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抵押或质押绝不是万无一失,它的风险远比投资人想像的大。普通投资者如果对这些环节没有辨别能力,又盲目相信平台的宣传,很容易过度乐观而忽视了标的本身的风险。
 
五、本息/本金保障总够了吧?
 
在担保、抵押之外,很多平台推出了本息/本金保障计划,承诺借款人出现违约时,平台将先行赔付投资人损失的本息/本金。这些计划表现出平台保障投资人资金与收益安全的十足诚意,在发生问题时,也大都兑现了承诺,受到绝大部分投资人的热烈欢迎。
 
但投资人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本息/本金保障计划并不是无条件的,有的仅针对该平台的VIP客户,投资人需要支付VIP年费才能享有。有的计划仅针对平台上某些特定类型的借款标的,并非所有标的都能享受保障。还有些平台的保障计划比较复杂,需要认真解读,例如在某个网贷平台上100%本金保障规则的介绍文字如下:
 
1、符合以下条件,自动享受本金保障
 
(1)通过身份认证。
 
(2)成功投资50个以上借款列表(同一列表的多次投标视为一次)。
 
(3)每笔借款的成功借出金额小于5000元且小于列表借入金额的1/3。
 
2、满足上述条件后,若满足条件列表的坏账总金额大于收益总金额时,XX贷将在3个工作日内赔付差额。"
 
根据第1条规则,一个新人如果希望实现本金保障,首先至少要投资2500元,因为每笔投资最低50元,成功投资50次以上,才能满足最低的要求。其次,投资单个标的的资金额既不要超过5000元,也不要超过该标的借款总额的1/3,对于几百元、几千元的小额借款标的,这个条件尤其要注意,因为很容易就超过总额的1/3。
 
第2条规则中的"若满足条件列表的坏账总金额大于收益总金额时",这个条件至关重要,却经常被忽视或误解。它并不意味着单个标的违约产生坏账时平台就会赔付,而是指投资者在该平台上满足前两个条件的所有投资整体上出现亏损时,才会赔付相应的亏损,而且仅限于本金。
 
举例来说,钱多美已经在该平台上投资了2万元,所投标的全部符合第1条规则的要求,已获得收益3000元。她现在又投资了2000元,同样符合第1条规则的要求,结果借款人拿钱就跑了,钱多美出现2000元的本金亏损。此时平台并不会赔偿钱多美,因为她的总收益为3000-2000=1000元,不符合第2条规则。或者说平台认为钱多美在平台上总共投入了本金2.2万元,现在仍有1千元的整体收益,真实的本金没有亏损,因而不需要赔付。
 
因此有些本息/本金保障计划看似简单,理解其具体操作却并不容易。即使对于"无条件"赔付计划,也经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 平台没提供保障计划的资金来源,笼统的宣称以自有资金进行赔付。这种做法看似对投资人有利,实际上是平台的自我担保,属于监管部门多次告诫不可逾越的"红线",在平台拒绝或无力赔付时,投资人的要求可能得不到法律的认可、支持。
 
(2) 平台明确告知保障计划的资金来自于对每笔借款的部分提成,不作为平台收入(或超过一定比例的才作为平台收入),存放于专门账号,并事先明示借款人和投资人。这样的计划基本上不存在法律风险,但是其赔付额度以专门账号中的资金量为限。也就是说如果当期专门帐号中的资金为10万,而本期的违约损失为15万,那么有5万在本期是没法赔付的。至于下一期是否继续赔付这5万元,有的平台规定滚动到下一期继续按比例赔偿,有的则未作说明。
 
(3) 有的计划赔偿本息,有的赔偿本金,即使在同一个平台,针对不同的标的类型,赔付范围可能也是不同的。
 
(4) 很多保障计划并不是借款人一逾期就开始赔偿,而是逾期达到一定的时间(例如1个月或3个月)后才赔偿,这种情况下投资人会损失一些回款再投资的收益。
 
因此,即使最诚实、靠谱的P2P借贷平台,对于本息/本金保障计划也会有各种各样复杂的规定,以应对复杂的违约情况。投资人需要对计划说明书仔细阅读、周到理解,对其中模糊、疑惑之处可直接联系平台客户进行询问,避免因疏忽、误解或想当然而蒙受"意料之外"的损失。
 


上一篇:为什么区块链技术偏爱金融?
下一篇:无人物流正进入日常生活,信息共享、有力监管都不可缺


相关文章

2024年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金融全国行业标杆企业巡回商务考察与走访…

每月1-2次,参访100+行业标杆企业

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