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投入,明天就没饭吃” 中小金融机构的科技焦虑

中小金融机构如何构筑自身的科技能力?在外部合作中又有着怎样的考量?
 

金融科技突出重围
 

“现在不投入,明天就没饭吃” 中小金融机构的科技焦虑


蓝海银行副行长王业芳表示,过往银行总认为客户要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愿意共享。而现在,通过和京东金融、摩拜、今日头条等流量平台合作,用户一样为银行创造价值。
 

“现在不投入金融科技,明天就没饭吃。”7月17日,华北某城商行中层领导张磊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交流时如此表示。
 

“中小银行现在的竞争对手,不只有银行同业,还有来自互联网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P2P、网络小贷等。”蓝海银行副行长王业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言必称金融科技的当下,体量有限、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吸引科技人才的中小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感。
 

国际分析机构IDC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的整体规模达到277.23亿元人民币,其预测该市场2017到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35%,预计到2021年达到736.99亿元。这个数百亿量级的市场,除IBM、神州信息、长亮科技等传统IT服务商之外,以兴业数金、平安金融壹账通、建信金融科技以及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为代表的新型机构也入场分羹。
 

中小金融机构如何构筑自身的科技能力?在外部合作中又有着怎样的考量?
 

自建系统PK分工协作
 

今年以来,张磊和许多中小银行同业见面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有在京东金融所在的亦庄大厦,也有在蚂蚁金服杭州的Z空间。
 

张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希望为中小金融机构做科技输出,而现在许多城商行、农商行传统业务受到挤压,有了求变的念头,不过更多还在观望。“原本业务中地方大中型企业、政府机构占比就很高,即便维持原有的系统,在3-5年里经营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5年后,可能很多客户都在线上了,我们必须现在加速布局。”
 

近年来,由于企业经营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大行、股份行服务渠道下沉,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和金融监管加强同业萎缩等多重影响,中小银行纷纷喊出零售转型,科技提升效率成为中小银行在发力小微企业、零售用户的突破口。
 

“许多传统银行的IT技术能力都比较弱,因为其见效慢,投入产出比低,以至于现在没办法支撑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金融机构的核心资源从资产规模、支行门店变成了数据,过往的优势成了劣势。”一位金融机构技术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城商行受到的挤压最为严重。”
 

但相较于大行动辄每年50亿-100亿的技术投入,中小银行的技术投入颇有些捉襟见肘,从千万到亿元不等。在核心系统、信贷系统和信用卡系统等方面,大行以自建系统为主,而中小金融机构多以外包、托管和租赁等形式为主,辅以运维和一些本地化功能的开发。
 

神州数码融信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刘盛蕤介绍,由于科技一次性投入大,收效慢,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比较难以承受相关成本或在决策中犹豫不决。即便进行了投入,由于运营能力和产品等不足,业务开展并不理想。典型案例即多家银行花费数百万上线的直销银行和银行电子商城。
 

也正是看中为中小银行服务这一市场空间,包括兴业数金、平安金融壹账通、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众多机构相继入场分羹。
 

“传统金融机构进行零售金融转型,必须对架构、流程和文化等三方面进行大改造。”马上消费金融CTO蒋宁介绍,这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将金融科技开发比喻为造车,买到发动机、悬架等系统组装一台车也比较容易。但是现在互联网迭代很快,对场景金融需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如果没有自己相应的组件开发能力,更换零部件就要把系统大卸八块再重新组装,这样会严重影响新产品上线,难以快速获取市场红利。传统金融机构一个新产品时间成本至少三个月以上,但是马上消费金融可以缩至2-4周。
 

“不坐以待毙,也不能拔苗助长。就是科技发展、投入要和业务形态相适应,但也不能等到别人都做好了失去市场先发红利。在金融科技领域,商业银行、新型机构相互竞争和合作,在获客、风控、客服以及账户等许多领域都可以合作。”蒋宁表示。
 

张磊也对记者介绍,目前以南京银行、新网银行等为代表的机构在金融科技系统领域投入巨大,定位于中小银行与行业平台的连接角色。“一些当下资产规模太小、科技投入有限的中小银行机构,可以先参与此类平台的合作,锻炼自己的科技能力,待实力和需求都满足条件时再自行开发。”
 

防范银行丧失创新能力
 

从线下走到线上,金融机构产品遇到的最大挑战便是身份欺诈。
 

张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首要便是他们的活体识别技术较为领先。此外,金融科技公司在网络黑产、欺诈方面的数据库更新更快,且不同公司的数据库各有特点。
 

“银行要把握的是核心风控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并搭建相应的系统,一定要自己的人员。但社会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精细。”王业芳表示,银行可以在管理好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与外部科技公司的合作,享受技术红利,降低试错成本。过往银行总认为客户要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愿意共享。但银行App不同于生活类App的活跃度,用户只有在转账汇款时才会登陆,也并没有给银行创造价值。而现在,通过和京东、今日头条等流量平台合作,用户一样为银行创造价值。
 

原银监会也就信息科技外包活动出台风险监管指引,明确指出“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导致失去科技控制及创新能力,影响业务创新与发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外包时“以不妨碍核心能力建设、积极掌握关键技术为导向”。
 

即便与新型金融科技公司有较多合作,张磊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风控是银行的核心能力。“就像相亲一样,父母、亲友推荐过来的对象,能否在一起也要看本人是否愿意。银行必须把好最后的风控关。如果单纯依赖金融科技公司的风控,银行将沦为资金通道。”
 

多位受访人不约而同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到,最看重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以及度小满等机构的流量优势,而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更懂银行需求。此外,张磊还提到,上述机构开发了大量缺少征信数据基础的白户用户,通过他们对于白户用户的数据积累,使得银行机构为白户用户提供服务成为可能。此外,这些机构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也相对更强。
 

“其实在技术、流量的合作之外,最重要的是银行机构在合作中学习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理念。”一位华北地区城商行网络金融部负责人表示。
 



上一篇:财政部再出招:财政金融不分家才是金融风险的症结所在
下一篇: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三大应用


相关文章

2024年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金融全国行业标杆企业巡回商务考察与走访…

每月1-2次,参访100+行业标杆企业

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