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抑郁了?
2023年就要过去了,请问您过得还好么?
其他人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个叫“金融”的家伙是真的抑郁了,咱们今天就来说说“金融抑郁”。
一,引致抑郁的最大冲突:想让马儿少吃草,又想让马儿跑得快
上周出差拜访一家农商行的领导,在沟通完业务后已是中午,对方留我们在行内食堂一起吃个简餐。
前面的气氛还比较正常,聊聊时局聊聊业务。很快啊,这位领导就开始机关枪一般发牢骚:“你知道现在省里是什么政策么?你看看现在我们的差旅费标准,一个行长,没有车补,高铁只能二等座,出个差住宿只有500块,去北京上海怕是住快捷酒店都不够!”
“领导,您还不知道吧,您的差旅住宿标准最近已经降到400元了!”陪餐的一位部门总小声说道。
“那我就不出差了,跑什么业务!”
瞬间,餐桌上的气氛,要多尴尬就有多尴尬。
这周又和另一位信托公司的领导吃饭,我讲起那位行长的遭遇,这位信托的领导悻悻道:“你知道么?他们省的政策还好,我们这里已经给省属金融企业都统一为380元了!”
“不出差不行,我这管业务的,北京上海总得去,上海还好,当天往返,折腾些也还能忍,去北京怎么办,哎!”
对于实业的朋友来说,也许这样的差旅标准并不陌生,但对于正在经历由奢入俭的金融行业来说,这样的变化无疑是痛彻心扉的。
而更让金融从业者无法理解的是,金融和实业的经营方式本就不同,企业盈利和人均利润也差别很大,金融行业的高收入和高福利是以盈利能力为支撑的。
国有金融企业加强绩效管理,拼命抽鞭子让马儿跑得快无可厚非,但现在却是直接给马儿断了粮,请问它还怎么跑?
有人说,金融行业的利润多了,实体经济的利润就少了,我以为这样的结论不免极端化。
早在4000年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就出现了关于赊购啤酒的描述(本质有借贷的成分),证明金融早早就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其不仅是实业的润滑剂,更是经济的助燃剂,甚至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中国作为最善于利用金融的国家,在北宋年间就发行了全世界第一种纸币,纸币的出现带动了货币扩张,北宋的经济与贸易也蓬勃发展,促成了两宋时代繁荣灿烂的文明。
从古至今,金融和实体之间从来不是零和游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扩张,反之...
今天听到一句话深得我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现在大家需要的是黄金!”
二,被坏账等各种问题束缚手脚的金融机构和从业者,只能躺平?
最近一段时间,我写过不少文章给信托行业的老朋友们打气。相比于其他金融赛道,信托行业的低潮不仅承受着金融全面收缩而导致的收入下滑,还要面对着坏账的冲击。
这里面的“坏账”处理,你面对的不是老老实实的融资人与心平气和的投资者。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在各种短视频中见到了信托行业的女巾帼在面对投资人发难时的“口吐芬芳”,见到了信托公司的业务大拿被投资者抱住大腿(真正物理意义上的禁锢)而寸步难行,更见识了“保交楼”政策下信托从业者的以一敌四的智勇双全。
收入下降是对信托从业者的沉重一击,那工作环境的内外交困才是信托抑郁的最大根源。所有人都想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金融从业者就是其中那个最难过的“出气筒”。
我们见到了“配合政府工作而有钱无法兑付的信托公司”被投资人拉横幅,也见识到了“配合投资者拿回项目中投入本金的信托公司”被买房人拉横幅。
你来告诉我,信托公司到底该怎么做?如果当法律和规则都无法指引你的工作时,你崩塌的职业理想又会将你引至何处?
再说说城投,一揽子化债方案确实在有条不紊地推动中,效果也确实明显,城投债(不是广义的城投债务)受到机构的追捧,融资成本一降再降。
但有没有人想过,动辄万亿的资金是哪里来的么?用于置换的地方政府专项债(省级、利率更低)到底是谁来认购的?许多地方政府能腾出资金来偿还公开市场债务,又是哪些金融机构在默默地负重前行?
银行!都是银行!
虽然地方政府专项债很安全,但利率低银行买了也不赚钱;虽然“遵义模式”拿时间换空间,保证了表内信贷没暴雷,但银行也基本拿不到什么利息啊!
在化债的过程中,银行的大量资金被锁死在城投化债上,导致银行的流动性降低了,这对于金融体系显然并不是一件好事。
有人开玩笑说:“国内的商业银行干了太多政策性银行的工作”,这一点都没错。相比于信托公司,中国商业银行的表内信贷并没有躺平,但四处救火的它,已然颇为疲惫,又还有多少精力扛着经济负重前行呢?
对了,前天传出的房地产金融放松政策,又提出了“三个不低于”,落实主体呢?自然还是我们的金融老大哥——银行。
三,金融要学会在更长的历史周期中,去试着接受这些变化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是英国二战时首相丘吉尔的名言,朴素地道出了历史和未来的联系,既有其因,必有其果。
这句话同样也昭示着我们,如果无法跳出短期的种种纠葛,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未来,自然也不会得出对未来更有建设性的结论。
在资管新规、非标转标、严控地产和平台融资外,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盘大棋已行至中局,以“房地产+金融杠杆”的增长模式已经无法维系,但任何一种新经济模式要想接过房地产的接力棒,都需要我们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耐心去培育。
金融从业者正在经历的各种“困苦”,是这盘大棋的必然。每个人都期待着在经济转型中我们可以无缝连接,但其实我们内心又何尝不清楚,转型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
特别是,当我们明白自己就是代价的一部分时,这种来自内心的抗拒,就会变得更加强烈。
作为这个行业的一份子,我只能试着宽慰自己,任何增长都是“相对”的,无论是相比于上个月的“环比”还是相比于去年同期的“同比”。
当我们为各种数据下滑而困苦不已时,却不要忘了,当我们付出的“代价”足够高时,当我们已经跌得足够深时,新的增长也会不期而至。
在这个减速换挡的巨型经济体中,也许在更长的时间里,我们要淡忘“绝对意义的、持续的增长”,而说服自己去接受“短期的、环比的增长”,在每一个周期波动中去贪婪地享受当下。
就像很多人问我,未来会好么?我想,不如我们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定义,明确什么是“你要的增长”?
四,写在最后,高质量的信贷投放对于经济转型至关重要
即便我们理解历史性转折的巨大意义,我仍然对于当下的“金融抑郁”感到困惑与不解:因为无论是半导体还是新能源车,任何一种新产业的茁壮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输血与扶植。
金融与实体,就像血液与肌肉一般。莎翁笔下的《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因为无法从安东尼奥身上切下不多不少的一磅肉,且不让他流血,只能输掉了官司。
现在,如果只是单纯看到金融高收入的表象,而忽视金融对于产业的增益,那么在更长的周期里,缺乏高质量信贷支持的实业,也难以支撑这伟大的历史转型。
“金融抑郁”影响的不仅仅是金融从业者的收入与生涯,更可怕的是,当从业者们都明白“卷”没有任何意义后而选择彻底躺平时,金融效率的下降将会波及实业,金融风险的发生更将是习空见惯。
达里奥在他的《债务危机》一书中,总结了全球历史中的48次债务危机案例,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多项建议。“刺激高质量信贷增长”,这恰恰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才能完成。
文章来源:温和的强硬派,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世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要点
下一篇:网络货运平台业务模式涉税风险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