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理财孙公司”在路上,外资多线布局中国大资管
【EFEC导读】外资和中资银行理财子公司合资的模式被称为“理财孙公司”。
8月22日,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表示,最近银保监会批复了建信理财和贝莱德、富登公司设立合资理财公司,后续还会有更多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外资和中资银行理财子公司合资的模式被称为“理财孙公司”。去年底,第一家理财孙公司汇华理财成立,其中东方汇理资管出资比例为55%,中银理财持股45%。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目前几家国有大行几乎都已物色了潜在合作方。今年6月,交银理财董事长涂宏曾公开表示,基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大行也在贯彻落实。目前交银理财已选了几家外资机构,希望在今年成立。
至此,外资已在中国资管市场多线布局,除了理财孙公司,其他形式包括,私募证券基金、合资或独资公募基金等,开拓中国资管市场吸引力巨大,但绝非坦途。
更多理财孙公司在路上
目前,宣布开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总计16家,其中六大行的理财子公司全部就位,今年,几家公司已经或即将迎来开业一周年。
去年12月,银保监会批准东方汇理和中银理财在上海合资筹建首家外方控股的资管公司。各界好奇的是,中银理财已经是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再入股一家由外资控股的资管公司意欲何为?
如今这一意图逐步明朗。祝树民称,“我们欢迎境外有经验的资产管理机构与中国的金融机构一道,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在股权、产品、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将国际上成熟的投资理念、经营策略、激励机制和风控体系运用到境内,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后续还会有更多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去年12月23日,东方汇理独家回复第一财经记者称,之所以选择中银理财,主要因为“合资公司将受益于中银理财和中国银行在财富管理市场的经验,以及其巨大的客户基础和品牌优势。东方汇理拥有多元化的产品和工具,也会将这些技能和操作经验用于开拓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我们的强项与中银理财的发展策略十分契合。”
“合资公司计划在2020年四季度正式推出业务。”该机构表示,今年上半年,汇华理财完成了合资协议和商业合同;管理团队已经就位,包括首席执行官(CEO)、首席投资官(CIO)和首席运营官(COO);超过半数的本地招聘已经完成;完成了基础设施筹备(公司场地、IT平台等)。
发行何种产品?
对于理财孙公司将如何进行产品设计,市场报以极大关注。
据记者了解,除了中国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公募基金推出的产品,外资控股的理财孙公司的差异化优势更多在于境外配置能力。多年来,境内的外资行财富管理部门大多代销由外资资管机构发行的中资美元债、境外股票产品。
事实上,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开始涉足境外资产配置,外资的加盟将提升这方面能力。
据记者了解,多数理财子公司都成立了跨境投资部,港股、海外债券等是配置重点。多位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在海外配置中,股票和债券为五五开。之所以南下资金势头猛烈,部分资金也是由银行理财资金贡献,例如,交银理财所发行产品中,港股占到了整体权益资产配置的近一半。
“我们通过互认基金来实现部分境外债券的配置。由于境外债券通过场外交易的占比较高,因此对于投资和运营管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上述投资经理称。
外资在华做多手准备
中国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市场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更高的GDP增速是最大的潜能。然而,外资开拓中国市场之路并不好走,理财孙公司事实上也是外资多手准备、多线布局的战略体现。
贝莱德则是最佳的例子。2020年4月1日,证监会官网公示,贝莱德与路博迈已经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审批申请,为第一批递交申请的两家外资机构。富达国际也在5月递交了申请。当前,该申请已被证监会受理。
当前,贝莱德的独资控股公募基金实体仍在筹备中。此前,贝莱德在备案成为外商独资企业私募基金管理人(WFOE PFM)时发行了多只股票基金产品,如何让这些私募产品过渡到公募是待解的问题。
“又做公募基金,又做理财孙公司,这两者之间如何分工?”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渠道,做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不容易,中国本土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也很完善。”
各界认为,理财孙公司可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的资源、销售渠道等,这可为初来乍到的外资解决一定的初期落地问题,但销售渠道的构建非短期内可实现,就连不少国内银行系基金子公司都曾表示难以“借光”母行的产品代销渠道,任何模式都没有捷径。
“但凡入场的外资都要抱着投资未来十年的眼光和耐心,扎扎实实地做好投研和市场拓展,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并且尊重行业规律,外资在中国并无捷径。”路博迈投资管理(上海)CEO刘颂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中证协:鼓励证券公司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加大投入
下一篇:成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首批创新应用出炉 11家机构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