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金融”来袭,中小银行如何应对?

【EFEC导读】科技的颠覆力已经让许多传统金融机构的业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合作也已更加深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金融业也不例外,相信在金融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时代,必将是得科技者得天下!
 
“智慧金融”来袭,中小银行如何应对?

        日前,在2019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智慧金融(上海)峰会上,多位银行高管公开阐述了他们的观点。
 
银行高管说智慧金融
 
        交通银行副行长郭莽认为,机制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新时期智慧银行见证的关键,在人才考核与培养机制上,要从重考核到重激励,从吸纳专业细分人才到培养复合跨界人才。
 
        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如是说道“5G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必将大幅度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宽度,金融服务将进入智慧金融时代”。
 
        农业银行副行长蔡东在峰会上透露,该行今年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并于近期专门组建了一支覆盖全行各主要部门和总分行两个层级400余人的数据分析师团队,“目前全行的创新和服务重心正在向移动化和智能化转移。”
 
        再来看“零售之王”招商银行副行长兼上海分行行长施顺华表示,2019年是招商银行数字金融3.0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年,随着零售业务竞争的不断加剧,招行在不断深化专业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坚持金融科技银行的战略。同时,招行也在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今年上半年招行在信息科技上投入36.33亿元,同比增长了63.87%,占该行上半年营业收入的2.81%。
 
        国内智慧银行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至1996年的萌芽期;
 
        第二个阶段是1997年至2008年,表现形式是网上银行;
 
        第三个阶段则为2009年至今的10年。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国内智慧银行进入了成熟期,衍生出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纯粹的线上银行,还有无人网点等,不断出现新趋势、新渠道,大幅提升了银行业务的离柜率。据统计,2012年国内银行业离柜交易额924万亿元,到2018年已经增长到1936万亿元,平均业务的离柜率由过去的不足55%到现在已经接近90%。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助理兼上海分行行长欧阳勇认为,发展金融科技,不是要做技术的原始基础创新,而是要在不断提升客户体验过程中,通过技术集成应用,为客户提供高效、智慧的金融服务。
 
上市银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有多拼?
 
        半年报中,各家上市银行对于科技方面的投入均有较大篇幅着墨。建行表示,本行持续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中信银行称报告期内继续加大信息科技基础投入。‍
 
        交通银行称,本行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投入及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新531”工程配备专项资金,加大工程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信息化建设总投入将逐步增加至当年营业支出的10%。
 
        以交通银行上半年1181.80亿营收为例,若保守估计,信息化建设投入有望达236亿元。
 
        平安银行半年报中披露,2019年上半年,平安银行科技投入在去年较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就IT资本性支出及费用,合计同比增长36.9%。
 
        作为银行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家银行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体现在“业务及管理费”的统计中。多家银行提及因为金融科技的布局,此项投入较之前增长较多。
 
        银行在科技的投入大多聚焦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核心领域。例如兴业银行表示,始终坚持“科技兴行”的治行方略,紧密围绕集团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以数字化转型为目标,致力打造“安全银行、流程银行、开放银行、智慧银行”,重点布局大数据、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RPA)、开放接口、人工智能、用户体验、区块链、云服务和信息安全八大技术领域。
 
        银行在科技布局的基础上,实现与业务融合。比如,在零售业务与金融科技的结合上,中国银行表示,通过零售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加智慧化的零售金融新模式、新服务和新渠道,全面提升零售业务市场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
 
        据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行业平均离柜率达88.68%,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融合,迫在眉睫
 
        似乎,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已迫在眉睫。 
 
        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 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金融服务能力稳步增强、金融风控水平明显提高、金融监管效能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支撑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繁荣发展。
 
        对于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银行来说,布局金融科技上持续加大投入,但是对部分中小银行来说,恐存在资金和能力上的不足。业内普遍认为,中小银行通过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外部合作,是实现科技能力提升的快捷途径。 
 
        在今年5月份国际评级公司标准普尔的一份报告中,其分析师指出,国内大型银行在缩小与大型科技企业的差距的过程中具备更多优势。大型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和业务资源,正大规模地投资数字化业务并且也已推出可与大型科技企业抗衡的金融科技服务;而中小银行可能需要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
 
        多家银行与银行系科技公司,或者BATJ等传统科技巨头合作,市场参与者积极探求金融科技为服务创新的赋能新路径。 
 
        ●京东数科与中国工商银行金融业务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正式启动京东数科与工商银行全面业务合作。据了解,双方将在金融科技、零售银行、消费金融、企业信贷、校园生态、资产管理、个人联名账户等领域展开合作。
 
        ●农行与百度的合作切入点主要分为7个模块,包括共建金融大脑以及客户画像、精准营销、客户信用评级、风险监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方向的具体应用。
 
        ●蚂蚁金服和建行主要在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线上线下渠道合作、电子支付业务合作、打通信用体系等方面进行合作。
 
        ●中行与腾讯合作成立“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双方将重点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普惠金融、云上金融、智能金融和科技金融。‍
 
        “ 在不断加强对数字银行领域的监管力度的同时,监管仍对创新持鼓励态度。”标准普尔在报告中指出。“国内的金融科技服务五花八门且运作良好;金融科技服务提供者须同时满足政府在安全性、准确性、可扩展性,以及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方面对其设定的要求。云计算已使大部分功能得到满足。
 
        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凯捷咨询发布《2019全球金融科技报告》,报告重申了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开放银行业务最终将跨入Open X阶段。在这一阶段,将会出现一个集成的市场,它可以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专业角色,实现数据和服务的无缝交换,从而改善客户体验,加快产品创新。行业人士指出,金融科技是决定银行发展的关键变量,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是银行谋求转型和发展的重要路径,金融科技企业也不断赋能银行等金融机构。
传统银行引入互联网因素其最终目的是用“金融科技”为金融服务注入智能化因子。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实现精算用户需求,升级消费金融、账户管理、风险控制、智能投资顾问等服务。
 
        科技的颠覆力已经让许多传统金融机构的业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合作也已更加深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金融业也不例外,相信在金融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时代,必将是得科技者得天下!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上一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消费金融行业仍有五年以上高速成长期
下一篇: 阿里巴巴:已收到蚂蚁金服33%股份


相关文章

2024年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金融全国行业标杆企业巡回商务考察与走访…

每月1-2次,参访100+行业标杆企业

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