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三十年:一场未有终局的大试验
【EFEC导读】在不断求索中,一路兼程、无惧风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股市风雨三十年,从主板到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后来的新三板,再到现在的科创板,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本文首发自JIC投资观察微信公众号,作者刘非,以下是精选分享:
2019年3月,注定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平凡的高光时刻。
科创板的注册管理办法、持续监督办法等相关规则重磅落地,沪深两市一周有4个交易日成交量突破万亿元。
然而到了3月8日,沪深两市集体低开低走,沪指失守3000点,两市超百股跌停,超3000只个股下跌。截至收盘,上证综指下跌4.4%、深证成指下跌3.25%、创业板下跌2.24%。
此番变局是科创板点燃了市场的热情,亦或是受到利空外围市场消息的干扰?一时间各方媒体解读持续升级,而可以肯定的是,科创板早已成为业内及股民关注的焦点。
此刻,我们不妨掉转镜头,重温回顾下中国股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之初的那些岁月篇章。
初始:主板市场篇
1984年5月,坐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也就是今天被称为金融界“黄埔军校”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在这里,蔡重直、齐永贵、波涛3位研究生同学联合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索提纲》的文章。
这篇文章日后被誉为中国金融市场的“蓝皮书”,被定义为中国金融改革历史标志性事件之一。
文中首次提出在中国建立资本市场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的想法,摆脱了当时金融改革单纯局限于银行机构改组的被动思路,为当时理论界带来了全新理念,并直接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公司委托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证券部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一万股,每股50元。
这是“文革”结束后中国金融机构首次发行股票。一举惊动了世界证券市场,印证了当时外界对中国将以大步伐走向市场经济、开放证券市场的预测观点。
这年国庆节,邓小平坚定地说:“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妨碍我们前进的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有系统的改造。”
两年后,也就是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在中南海会见了时任纽交所的董事长约翰·凡尔霖。
凡尔霖送给邓两件礼物,一件是美国证券交易所的证券样本,另一件是一枚可以自由通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徽章。
邓愉快地收下了他的礼物,还回赠了一张面额50人民币的上海飞乐股票,还说:“你们有个纽约股票交易所,我们中国也可以试试嘛”。
这个动作让国际社会发出“中国与股市握手”的惊呼,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达了建立资本市场的决心。
1986年9月,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营业,自此中断30多年的中国证券交易恢复。
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股份制试点工作中,先后公开、半公开地发行了股票,债券及股票柜台交易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二级市场初步形成。
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90年12月,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上交所成立,35岁的尉文渊被摆到了中国资本市场坐标原点,他以上交所首任总经理的身份,敲响了“中国股市第一锤”。
开市当天,除了老股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老八股”(现方正科技、爱使股份、真空电子、申华实业、飞乐股份、豫园商城、浙江凤凰)外,上海证券交易所还挂出了5种国债、8种企业债券,以及9种金融债券等共计30种有价证券。
开市半小时后前市收市成交49笔,金额587.9万元。
1991年7月,深交所开业。两大交易所的正式营业,意味着中国股票主板市场平台搭建完成。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顶端部分,主板市场对发行人盈利水平、股本大小、营业期限等方面要求标准较其他板块而言是最高的。
因此在主板市场发行上市的公司多为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成熟企业和国有企业。
1992年5月,上交所放开了仅有的15只上市股票的涨跌停板限制,实行“T+0”交易规则。
当天上证综指由前日收盘时的617点瞬间高开并收盘于1266点,上涨105%,估值高位时一度达到1429点。
人们的财富梦想被激发,纷纷涌进中国股市这一充满激情与未知的洪流当中。
比如,当时就有这样一段“疯狂”的历史:
1992年,上海推出了新的股票发行办法——股票认购证,凭身份证购买,每本30元。能否买到股票,要看认购证是否中签,中签了才能买新股。
这本是为了平抑市场情绪的措施,却引起了更大的炒作。新股还没上市,股票认购证却很快价格炒上了天。
1992年8月,深圳政府宣布新股认购证发售之后,全国各地的投资者如潮水一般向深圳涌来,认购证要用身份证购买,有人甚至背了七公斤身份证的包裹来到深圳。
据当时有关部门估计,大约有320万张居民身份证飞到了深圳。一座60万人的城市涌进100万的投资者。
深圳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排着长队购买认购证的人群,这场闹剧最终演变为震惊中外的“8.10”事件,直到今天深圳新股中签只能购买500股,都与此事有关。(来源:饭统戴老板)
历史总是循环往复,近年来一二线城市各大楼盘前,又何尝不散发着相似的蛮荒与火热。只不过在那个年代,股票让国人开了眼,在传统的银行储蓄之外开辟了一条“发财”的路子。
1994年5月,电影《股疯》上映,那群把自己一辈子血汗钱交给潘虹投入股市的伯伯阿姨爷叔姆妈们,正是当时整个社会炒股致富的都市众生图。
刘青云跟潘虹为了能张望到人山人海的营业厅内大屏幕的数据,租下了营业厅马路对面2楼街面房子,用望远镜来观察行情。
亲历过那次跌宕起伏岁月的人们,找回了自己的影子,仿佛又一次回到那为股疯狂的日子。
求索:中小板市场篇
2001年6月,经济学家吴晓求在其著作《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提出“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模式。
认为资本市场的层次不能太多,管不过来,市场要求高度透明,有两三个就足够了,一个主板,一个中小企业,最多有个产权交易市场。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
文件充分肯定了1992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为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提出了下一步逐渐完善多层次股票体系的计划。
在继续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的同时,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2004年5月,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板。中小板市场实际上是对主板市场的补充。
有些企业暂不满足主板上市的要求,所以只能在中小板上市。在中小板发行上市的公司大多是处于成熟成长期,位居各自细分行业前列。
中小板市场的建立是构筑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日后设立创业板的前奏。
仅一个月后,日后被誉为“中小板第一股”的新和成董事长胡柏藩与其他8家企业负责人,共同敲响了中小板市场的开市钟声。
今年,中小板即将迎来十五岁的生日。近十五个年头里,中小板市场迅速发展,在板挂牌公司由开始的8家发展到如今的900多家,较建立之初增长20多倍。
“中小板第一股”新和成的市值也从上市之初的不到30亿元增长至424亿元。
波折:创业板市场篇
上世纪80年代,受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资本市场分工深化的影响,在美国NASDAQ示范效应下,世界各国纷纷推出本国的创业板市场。
1998年3月,成思危提交《关于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创业板市场建设构想。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板在构建之初便被赋予解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推进企业创新成长、产业战略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
1998年8月,时任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在香港考察创业板后提出:中国的科技企业想要发展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支持,并委托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实施方案。
最后总理表示认同。设立创业板的课题顺利启动。
1999年1月,深交所提交《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进行成长版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成立了深交所高新技术板工作小组,同时把准备建设的中高新技术板改名为创业板市场。
临近新千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准予上海和深圳可择机设立高新技术板块,即“创业板”。
在创业板呼声最高涨的2000年,全球资本市场开始动荡,而在2001年中国股市也一路挫败,庄家吕梁、中科系及三联重组等造假黑幕相继被曝光,令投资者信心大失。
促使政府开始考虑此时推出创业板是否合乎时宜,创业板遂被叫停。
直到两年后,世界经济复苏反弹,社会各界开始将创业板市场建设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从1998年到2003年,很多企业到香港交易所上市,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大力呼吁实施创业板计划,科技部还成立了论证小组。
2007年8月,国务院批准证监会提出的以创业板市场作为重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方案。
2008年3月,证监会发布《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但受全面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创业板市场建设方案被延后。
2009年3月,证监会出台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宣布自当年5月1日开始实行。
2009年6月,深交所公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宣布7月1日开始实行。
2009年10月30日,深圳创业板市场正式上市,以网宿科技、华测检测、机器人等28家公司的股票首批在创业板上市交易,标志中国创业板市场正式成立。
从设想到建成,十年磨一剑。作为深度参与创业板设计的学者李扬回忆起当时的这段历史时说:
尽管设立创业板这件事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进步,但当时想要被各方认可,还真的是要走通各方,找准时机的。
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不仅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一次全新发展契机,也折射出中国经济动能转换、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调整:新三板市场篇
2001年,为解决两网公司(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和沪深两市退市公司的交易平台问题,证监会批准证券业协会成立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又称“老三板”。
由于在老三板中挂牌的股票品种少,且多数质量较低,要转到主板上市难度也很大,因此很难吸引投资者,多年被冷落。
2006年,中关村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正式启动,主要承接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非上市中小股份制公司的股权转让。
新三板与老三板最大的不同是配对成交,设置30%幅度,超过此幅度要公开买卖双方信息。
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转让试点,首批扩大试点新增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天津滨海高新区。
2013年1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金融街正式揭牌运营,同年12月,股转系统开始面向全国接收企业挂牌申请,成为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
新三板的建立促进了非上市中小企业股权治理结构更趋规范,探索构建了全国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为更多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中长期投资平台,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再局限于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
随着新三板市场的落地完善,我国基本形成了由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与柜台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创新:科创板市场篇
时间走到2015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
这为日后推进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将原有行政核准变为注册制反映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在资本市场进一步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决心。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宣布将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2019年1月30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上交所发布《关于就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相关配套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19年3月1日,证监会新主席易会满签发主席令,正式发布《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等8项制度规则。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又一里程碑事件,是我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作为我国今年新设立的一个板块引入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将为现有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交易提供更多的借鉴参考依据。
也将为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成长性高的科创企业注入“活水”,成为我国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技术等新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场所。
所以说,科创板制度的发布出台,将带动整个科技板块的活跃,是增强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创新企业发展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为新经济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必将带动5G、芯片、人工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板块的强劲走势,吸收大量资金的流入。
90年代香港无线金融题材电视剧《大时代》中有一句台词:“一个人要成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世界,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这就好像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走过的近三十载,从白手起家到如今构建起的由区域性股权交易、新三板等场外市场为底座,主板、中小板为主体,创业板、科创板为塔尖的“金字塔”体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人一直在努力学习和适应全球顶级市场的规则,中国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参与程度也愈发深刻。
四十年时代变迁,中国的证券市场也在与时俱进,虽然这个市场还有待完善,但它必定是见证中国变革最重要的注脚之一。
三十多年前说“可以试试”,三十多年后,纵然千里迢迢,纵然爬坡过坎,但这场试验还在进行着,未有终局。
在不断求索中,一路兼程、无惧风雨。
上一篇:云工厂完成数千万元A++轮战略融资,投资方为富士康
下一篇:金融供给侧:我们能开一家这样的银行吗?